在河西走廊的红色沃土上,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,通过数字赋能、精品深耕、多维联动的创新实践,让凝固的历史变成流动的精神力量。2024年以来连续七个季度跻身“中博热搜榜”百强的亮眼成绩,见证着这座红色殿堂如何让西路军英雄主义气概穿越时空,成为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“精神源代码”。
数字赋能:红色历史“触网焕新”
当VR技术遇见革命文物,当直播间连接大学校园,红色教育正突破物理空间的桎梏。纪念馆紧跟时代脚步,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讲述西路军故事的新路径,推出了云课堂、云展览、云讲解、云直播、云祭扫等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。率先建成全省首个“红色文化网络直播室”,50余场云端讲解让北京大学学子、天津海关关员等3.2万观众跨越山海聆听英雄故事。
720°全景VR展厅将馆藏文物“原模原样”搬上云端,《“两弹一星”元勋事迹展》《丰碑永驻——西路军征战地图文展》等线上展览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线上体验平台,浏览量突破15万人次。截至2025年,VR展馆累计接待“云游客”超百万人次,首次实现了线上线下参观人数基本持平,真正达到了“键盘轻点可溯峥嵘岁月,指尖滑动能悟初心使命”。
精品深耕:文物故事“月月更新”
“一把剪刀见证妇女抗日先锋团的光辉,一件皮马甲承载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”——在“革命文物月月讲”栏目中,讲解员化身历史叙事者,通过微信、头条、抖音等平台让革命文物“开口说话”。陈尔云的一枚银元、郑义斋的皮钱匣,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实物,经由《坚守》《踏过战火的温暖印记》等微党课的艺术化解读,成为可触摸的精神图腾。
纪念馆秉持“以物证史、以物叙事”理念,累计征集徐向前元帅、谢良将军生前用品等重要藏品480余件。持续深化革命文物的价值挖掘与阐释,以微视角讲述大历史,将每件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,为静默的革命文物赋予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生命。同时,开发了数字文物明信片、武器造型钥匙扣等一系列文创产品,这种“文物+故事+创意”的三维传播模式,使静默的展品变成了会“行走”的红色教材,真正实现了让文物“活”起来、让历史“走”出来。
多维联动:红色火种“燎原四方”
纪念馆以“阵地筑基、流动拓面、跨域破壁”的三维策略,打破馆舍边界,创新协同机制,让西路军历史从史料陈列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传播的文化力量,形成红色教育的“乘数效应”。作为甘肃省首批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,纪念馆组建的红色先锋志愿服务队深耕教育主阵地,6名骨干讲解员被兰州大学、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聘为“大思政”兼职教师,打造“开学第一课”“红色讲堂进支部”等12个特色宣讲品牌。每年开展线下专题授课200多场次,图文展进机关、军营、社区、学校等巡展100多场次,“红色故事大家讲”志愿服务项目年开展活动36场次,培育基层红色宣讲员300余人。
联合5省18家红色场馆组建红色文旅研学共同体,邀请省内外21家红色展馆联合举办主题系列活动,与西北民族大学等31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,与甘肃高台干部学院、阿右旗市委党校等干部培训教学基地联合开发互动课程,与省内外40多所中小学合作设计研学课程,吸引2000余名大学生到馆深度参与社会实践,10000多名培训学员到馆开展现场教学,30000多名中小学生来馆参加研学活动,真正实现了从“地方记忆”到“国家叙事”的跃升,让西路军的英雄史诗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回响。
站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的历史节点,这座矗立在河西走廊的精神地标,将继续深耕红色文化沃土:既要让文物在数字化浪潮中永葆“历史温度”,也要让革命故事在代际传承中常讲常新;既要当好西路军革命精神的“守护者”,更要做好红色基因的“传播者”。当更多人在陈列展览中触摸历史,在流动课堂上感悟初心,在研学之旅中汲取力量,西路军将士用生命铸就的英雄史诗,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,谱写出更加恢弘的时代新篇。